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操场边,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孩子们准备外出活动时,一个孩子反复调整帽子位置,直到帽檐完全盖住额头的刘海,才满意地露出笑容。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则是自闭症儿童通过头部触觉感知与外在形象,构建自我认同的特殊方式。
在广州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的操场边,总能看到这样的画面:孩子们准备外出活动时,一个孩子反复调整帽子位置,直到帽檐完全盖住额头的刘海,才满意地露出笑容。这看似简单的动作,实则是自闭症儿童通过头部触觉感知与外在形象,构建自我认同的特殊方式。
对于许多自闭症孩子而言,头部是极为敏感的区域,头发与帽子的轻微摩擦、布料压在皮肤上的触感,都可能被放大成强烈的感官刺激。而刘海被帽子压住的瞬间,这种相对稳定、可预期的触觉反馈,能让他们获得安全感。同时,整齐的外观也是他们对 “理想自我” 的具象化表达 —— 当帽子准确压住刘海时,他们眼中的自己是完整、有序的,这种视觉上的 “完美” 与内心秩序产生共鸣,成为确认自我存在的重要标志。
星贝育园的老师们深知,简单纠正孩子的 “特殊要求” 可能破坏他们脆弱的自我认同。因此,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始终保持包容的态度。每当孩子反复调整帽子,老师不会催促或打断,而是蹲下身轻声询问:“需要老师帮忙看看位置对不对?” 这种共情式的沟通,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坚持被看见、被尊重。
为了帮助孩子们拓展触觉耐受度与自我认同的边界,学校设计了一系列渐进式引导方案。在室内活动时,老师们会用柔软的丝巾轻轻覆盖孩子的额头,模拟帽子的压力,同时配合温和的语言安抚,逐渐降低他们对头部触觉的敏感度;又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游戏,让孩子们互相为对方整理帽子,在互动中自然地接受不同的佩戴方式。
学校的环境布置也暗藏巧思。更衣室里,镜子旁贴满了卡通人物戴着不同款式帽子的图片,展示多样化的形象;手工课上,孩子们被鼓励用彩纸制作专属帽子,通过亲手设计,重新定义 “理想中的自己”。这些细节设计,既保护了孩子对秩序的需求,又引导他们尝试接受新的可能性。
随着时间推移,在星贝育园的悉心陪伴下,许多孩子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曾经因帽子位置不对哭闹不止的孩子,开始尝试佩戴不同款式的帽子;那些执着于 “刘海必须被盖住” 的孩子,也能坦然接受刘海自然垂落的模样。这些转变不仅意味着感官适应能力的提升,更标志着他们在自我认同的道路上,迈出了勇敢的一步。
每一个对帽子位置的坚持,都是自闭症儿童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。广州星贝育园用理解与智慧,将这些看似 “怪异” 的行为,转化为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,帮助他们在被尊重的环境中,慢慢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信与认同。